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14 点击次数:92
中国古代那时候,是个由人来掌权管理的封建社会。掌权的大佬们常常随心所欲地做决定,给手下人“特别关照”,一路提拔上去,结果弄出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。
《连跳三级》讲的是一个明朝时期的关于提拔人才的趣事。这事儿说的是在明朝,有个关于升官的搞笑故事。那时候,官场里的事儿也挺逗乐的,就像这个《连跳三级》一样。说的是有个人,不知道怎么的,一下子就从底层升了好几级,这事儿传开了,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。说起来,也是挺不可思议的,但这就是明朝那时候官场的一些奇闻趣事。
有个名叫张好古的人,压根儿就没念过书,可他突发奇想,决定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。考官误以为他和魏忠贤有交情,结果让他意外地拿了榜眼的位置。
张好古运气爆棚,居然当上了朝廷的大官,开始正儿八经地管起国家大事来。
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挺碰巧,但实际上并不少见,在封建社会里老出现。说白了,就是封建社会有个大问题,那就是凭个人喜好来升官。
很多时候,皇上要升谁的官,根本不看能力和表现,也不需要什么讨论商量。只要他老人家心情好,哪怕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没准也能一脚踏进紫禁城,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高官。
要是皇上心里头喜欢谁,哪怕那人只是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,也可能一眨眼就把他捧上天;反过来,要是皇上看谁不顺眼,就算那人再有本事,有再多的才华,也可能立马就被他一脚踹进深渊。
清朝那会儿,湖南有个挺有才的人,就因为他那名字,统治者看着不顺眼,结果本该高中状元的他,愣是没考上,仕途也就这么断了。寒窗苦读了十年,到头来啥也没捞着。
谭延闿1880年在湖南茶陵县出生,他家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,祖辈都爱读书写诗。
谭延闿的老爸谭钟麟那可是相当有本事,在咸丰那会儿就考上了进士,官路走得那叫一个顺畅。他做过浙江的大官巡抚,也去陕甘当过总督,后来还升到了工部尚书的位子,最后更是做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。
中国有句老话,说的是“啥样的爹妈生啥样的娃,就像老鼠天生爱挖洞”,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老旧,像是说血统决定一切,不太科学。但仔细琢磨琢磨,还真有那么点意思。你想啊,穷苦家庭的孩子,很多都没条件上学,不上学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出人头地呢?
另外,后天的成长环境真的很关键。老爸是个文化人,打小我就被书卷气包围着,整天能听到翻书页的声音和朗朗读书声,时间一长,自然而然地也就对读书产生了兴趣。
另外,我爸是个有文化的人,给我辅导功课那是手到擒来。像这样的成长环境,想不成为人才都难,反正从一开始就领先一步,比起农村的孩子,考上好大学的机会肯定是更多一些。
谭延闿的家庭背景其实挺普通的,他老妈以前就是个伺候人的丫鬟,后来爬上了小妾的位置。在那个时候的社会,嫡出庶出分得可清了,谭延闿作为谭钟麟的庶子,地位自然高不到哪儿去。但话说回来,他总比那些穷光蛋好多了,至少不愁吃不愁穿,还有书可读。因为家里条件不错,谭延闿五岁那年就进了学堂。
其实吧,谭钟麟的儿子数量并不多,他对儿子们一视同仁,不太在意谁是正室所生,谁又是妾室所生,他就盼着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。
老爸对儿子期望特别高,管得特别紧。他给定了个规矩,儿子得三天搞定一篇文章,五天作出一首诗,十天就得啃完一本书。这还不算完,谭延闿还得写读书笔记,每天还得练几页大字小楷的毛笔字。
说到底,要是自个儿不上进,啥也白搭;外面的情况会变,但关键还得看自个儿怎么行动。谭延闿他妈地位不高,在家老被人瞧不起,所以谭延闿从小就下定决心,要好好念书,将来有出息,好让妈能抬起头做人。
所以,他学习起来特别有劲儿,简直到了不顾睡觉和吃饭的地步。努力终究是有收获的,谭延闿在11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聪明,能写诗做文章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就连教光绪帝读书的老师翁同龢都听说过谭延闿的名字,对他赞不绝口。
翁同龢和谭延闿认识挺正常,毕竟他和谭钟麟在朝里是同僚,也没少给谭延闿一些指导。到了1893年,谭延闿跑到长沙去考童子试,轻轻松松就中了秀才。他正打算趁热打铁,去北京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呢,结果他老爹谭钟麟却病了。
那时候,他老爸已经过了七十岁大关,身体出点毛病挺正常的,关键是不太好治,毕竟年纪大身子骨弱。谭延闿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,干脆就不去考试了,留在家里全心全意地照料老爸。
肯定的是,他一边照料父亲,一边也没落下功课。等到夜深,父亲安息后,他便点亮油灯,刻苦学习到天亮前头那会儿。
1904年,24岁的谭延闿满怀信心地跑到北京,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,结果考中了会元。到了4月份,他又参加了殿试,成绩特别好,排在了二等第三十五名的位置上,皇上因此赐给他进士的身份。
会试这个考试,是在礼部那儿办的,负责出题和评判的是礼部的官员。至于殿试,那就更不一样了,它是在金銮殿上进行的,由皇上亲自来当主考官。
能考上进士,那肯定是相当厉害。成绩一公布,谭延闿心里头别提多美了,他爹娘也跟着乐呵,觉得脸上有光。
不过,很快就有人私下议论,这事好像不太对劲。其实啊,谭延闿在会试中是拔得头筹的,按常理推断,殿试的成绩也应该相当不错才对。
说白了,以前会试拿了头名的,到了殿试可不一定还能夺冠。在明清两个朝代,加起来有六七百年的时间,总共就那么五个人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一路拿第一,连中三元。
不过谭延闿是个例外,他文章写得顶呱呱,书法也挺拿手,因此大伙儿都觉得,状元这头衔非他莫属,一点悬念都没有。
没能当上状元,关键在于慈禧太后那边。有传言传得有模有样,讲慈禧太后一看到谭延闿这名字,眉头就拧成了一团,脸色立马拉了下来。
老婆婆这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,那就是谭嗣同,戊戌变法里的重要人物之一。他积极倡导变法,和光绪皇帝并肩作战,跟慈禧太后斗得不可开交。
变法涵盖了诸多方面,像是提振本国的工业,跟上全球的步伐,完善法律体系,普及文化知识,还有摆脱个人独裁统治等。可慈禧心里头想的却是,这些变法说到底就是光绪想要从她手里把权力抢过去,不想再做个没实权的皇帝了。
要是变法真的搞成了,慈禧太后不光会丢掉手里的大权,说不定还得被关起来呢。
但是,经验老到的人终究更胜一筹。有了荣禄等人的撑腰,那次改革只撑了短短一百天,就因光绪帝遭囚禁,变法的主要人物要么被杀,要么逃跑,而彻底告终。
得说说,在那些推动变法的人里头,谭嗣同算是走得最前面的一个。他有那么一次,大半夜的去跟袁世凯聊,想法子要把慈禧给控制住。
所以,慈禧对谭嗣同那是恨得咬牙切齿,就他最让她恼火。
考生谭延闿,和谭嗣同一样,都姓谭,而且他们俩的老家还都在湖南。一提到那场变法,慈禧心里就直打颤,特别是想到谭嗣同,她更是吓得要命,一闭眼他的样子就浮现在眼前。
一听到这个名字,她心里头就直冒火,思绪也乱飞起来。说起来,谭嗣同比谭延闿年长足足15岁,一个是浏阳人,另一个则是茶陵的,两地相隔有好几百里地呢。可慈禧哪管这些啊,硬是把谭延闿的排名往后拽,只给了他个二等三十五名,算是赐了个进士的身份。
老佛爷又瞅了瞅名单,一眼就相中了“刘春霖”这个名字。这家伙字写得那是真漂亮,而且名字还特吉祥,春天的及时雨嘛。慈禧太后琢磨着今年好多地方都干旱,想着讨个好兆头,于是大手一挥,就直接定了刘春霖当新科状元。
对谭延闿而言,这事儿真挺憋屈的。但慈禧老太太自个儿觉得,她这已经算是宽容大度了,没直接把你投进大牢,就算是天大的恩赐了。
一听到这事儿,谭延闿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,哭笑不得。这老佛爷的做法也太离谱了些,一个这么由着性子来的女人掌着清廷的大权,大清以后还能有啥指望啊?
从那以后,他彻底放弃了对清廷残留的一丝希望,转而一门心思地追求起“宪政”来,并且站到了“共和”这一边。
武昌起义一闹起来,好多清朝的大官们都在那瞧着呢,黎元洪也是没办法,被革命军拿枪顶着参加了革命。谭延闿就不一样了,他二话不说,立马站到了革命那边,当上了湖南军政府的参议院老大,还管起了民政。
他名声在外,这对已经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来说,简直是雪上加霜,他在推翻清朝统治这件事上可是出了不少力。到了1912年,北京政府建立起来了,他就当上了湖南都督,到了9月份,还兼任了湖南省民政长官。
那时候,他也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,跟袁世凯彻底闹掰了。袁世凯对宋教仁下手后,他立马站出来反对,积极投身到二次革命中,还宣布让湖南自治。
1915年,袁世凯当上皇帝后,谭延闿明确表示跟那个抢国家大权的人誓不罢休,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动中。
1922年那会儿,谭延闿成了孙中山身边得力助手,他陆陆续续干过不少大官。在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里,他当过内政部长,也搞过建设部长。后来,他还当上了湖南省省长,并且兼着湘军总司令的职位。有时候,他还代替别人管管广州国民政府的主席事务。
孙中山离世后,蒋介石对老前辈谭延闿特别尊重,不光请他来主持了自己跟宋美龄的成婚大典,而且还让他继续留在重要的岗位上。
蒋介石当上中华民国的大头头后,谭延闿就被提拔为了“行政院”的一把手。
1930年9月份,谭延闿因为脑溢血突然走了,当时才50岁。在离世前,他还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。他因为对辛亥革命有大功劳,所以被安葬在了孙中山墓地的旁边。
有时候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,不是吗?要是慈禧没打压谭延闿,他当年或许就高中状元,在清政府里谋个高官厚职了。这样一来,他可能就会站在大清那边,维护他们的利益,但最终也可能跟着大清一起被历史遗忘。
我查阅了两篇资料来了解谭延闿和湖南自治运动。一篇是刘建强写的,发在了《湘潭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上,文章名叫《谭延闿与湖南自治运动》。还有一篇是成晓军写的《谭延闿评传》,这本书是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的。通过这两篇文章,我对谭延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刘建强的文章主要讲了谭延闿在湖南自治运动中的表现和贡献,让我看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重要地位。而成晓军的评传呢,则更加全面地介绍了谭延闿的一生,从他的成长经历到他的政治作为,都让我对这个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总的来说,这两篇资料都对我了解谭延闿和湖南自治运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
Powered by 时时彩开奖号码保存到文本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